商电商办〔2019〕1号
2018-2020年是商水县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规划期。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我县始终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进、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顺应经济全球化、促进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是加快农特产品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步伐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也有利于将我县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对促进我县企业、产业与市场的快速有效对接,提高产业和资源的组织化程度,满足和提升消费需求,改善民生和带动脱贫、就业等有着明显的作用。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县推动信息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主导新兴产业和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加速和增长。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把电子商务产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促进我县农村电子商务长效可持续发展,在巩固现有电商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将我县电子商务进行调整、优化、完善和规范,并制定我县电商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
一、总体目标
近年来,围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要求,全面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精准深入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服务业农村电商发展,所有产业共同推进,使经济结构更加协调。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农业升级、工业转型、三产提速,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由一产向二产向三产拓展,打造农业综合体和联合体,进而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增收的目的。更新改造果园12.3万亩,马栏红苹果荣膺央视“魅力农产品”,有着鲜明的区域特色,必须借助电子商务产业大力发展的良好契机,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广阔的视野,推动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的融合与提升,走出一条有商水特色的农村电商发展道路。
截至2020年,电子商务在社会经济各领域深入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地区竞争优势不断强化,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带动就业、提供税收、拉动消费的重要途径;农村、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发展,全县电商发展载体更加优化,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电子商务服务业链条完备,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电子商务基础支撑环境日趋完善,政策与社会环境优越,行业引领和区域带动效应显著,进一步推动商水“电商+n”发展模式,即:“电商+特色农产品+企业+扶贫+旅游”将商水县打造成为中国苹果市场电子商务先行县、河南绿色生态农业电子商务先行县、红色旅游电子商务先行县、电子商与现代旅游示范县、电商扶贫示范县。
二、具体任务
(一)完善供应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网货化。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技术服务、农特产品质检及认证体系,建立追溯管理运行制度,搭建和使用信息化追溯平台,加强对农特产品生产及流通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强化市场准入,严格把好农特产品入市交易关,形成完善的农特产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扶持我县各类产品的品牌培育工作,对年度内取得公共品牌、SC、无公害、绿色、有机、国家地理标志等认证的经营主体,依据《商水县促进农村电商发展补贴办法》分别给予资金补贴。
二是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服务体系建设。以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整合县域资源,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提供农产品品牌策划、包装设计、视频拍摄、代运营、第三方平台对接、分销体系建设等服务(政策扶持阶段为免费服务),实现农特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
三是旅游电子商务销售体系建设。加快组织旅游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通过自主搭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入驻第三方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方式,构建实现集景点门票购买、景点介绍、租车、农特产品购买、住宿、餐饮等多元化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为红色旅游圣地、生态旅游之都-商水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电商创业者孵化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商务、农业、扶贫、人社、供销、团县委、妇联等部门合力,支持各类有志从事电子商务的人群(城乡大学毕业生、待业青年、返乡务工人员、退伍军人、贫困人员、妇女以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等)进行就业、创业,壮大农产品上行从业创业群体。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升新型农产品经营主体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力。
五是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创建名、优、新、特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三品一标”工程建设,把“三品一标”和农产品公共品牌列入品牌创建重点,积极申报绿色农产品和实施原产地保护,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追溯体系和品牌认证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整合县内名特优农产品资源,建立产品资源库,着力推介商水苹果、五谷杂粮、土蜂蜜、苹果酒、秋葵、核桃、剪纸等有品牌、有包装、有规模、有市场的商水特色农产品,供应电子商务创业者进行网上销售。
六是农产品上行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农高会、招商会、展销会等,打造良好的区域公共品牌形象,并利用媒体广告、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及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县域公共品牌宣传,提高公众对商水本地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同时还要重视现代物流新业态,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式,开展网上展示和网上洽谈,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销对接,以区域公共品牌的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扩大知名度。
七是“互联网+”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依托县域公共品牌,对全县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和产地进行统一编码,建立电子化产地编码和溯源码编码体系,为农特产品配置身份标识,并通过二维码等技术实现对产品信息的展示与追溯。强化监督管理,逐步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农特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和网销标准化体系,探索“农户+合作社+网商”的质量控制模式,推进农产品质管从线下向线上覆盖,实现产品产地、检测指标等关键信息可查询、可追溯。
(二)加强专业高精尖的电商团队建设,深化多层次电商培训机制。
1.青年网店创业入门培训。培训城乡青年、退伍军人、农民工、贫困户等开展电子商务扫盲式入门培训。截至2020年,全县累计培训15000人次以上;截至2022年,全县累计培训20000人次以上。
2.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培训。面向待业大学生、返乡青年、农民普及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开展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培养电子商务创业就业人才。截至2020年,全县累计培训3000人次以上;截至2022年,全县累计培训5000人次以上。
3.网商精英岗位提升培训。培训提升全县已开店网商专项技能,包括客服、美工、推广三大方面。截至2020年,全县累计培训1500人次以上;截至2022年,全县累计培训2500人次以上。
4.高级研修班培训。组织各类电子商务行业深入交流,传递电子商务最新趋势,农村电商发展模式碰撞,外出调研学习成功经验。截至2020年,全县累计培训1200人次以上;截至2022年,全县累计培训2000人次以上。
(三)线上线下联动,构建“集散模式”全网营销体系。
1.开展网络批发、分销与零售
鼓励全县各镇、村结合自身优势,以拓宽商水苹果、五谷杂粮、老核桃、土蜂蜜、土鸡蛋等本地农特产品网络销售为突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通过阿里巴巴、慧聪网等开展特色产品网上批发、分销业务,重点发展B2B,推动商水所有的农特产品面向加工企业、大型食品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场超市、大型医药公司、企业和学校等目标客户销售;二是借助公益中国、京东、淘宝、寻秦集、苏宁易购等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零售。支持各乡镇与知名第三方平台深入合作,开展本地产业带、特产馆或区域平台的建设与运营,组织企业抱团开拓网络市场。
2.建立行业垂直平台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垂直平台,由龙头企业、行业组织或第三方服务企业牵头搭建,提供从最新农业政策资讯、产品信息服务到涵盖主要贸易手段、结算体系和仓储物流交割的完整交易体系。依靠垂直电商平台自身较为明确的定位,进行目标用户和领域深耕,形成领域核心竞争优势,从品牌、品质、服务入手,寻求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商水县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升级发展。
3.对接网上直采系统
积极开展“农批零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形式的产销对接,发展直供直销,带动我县所有农特产品的发展和品牌建设。建立生产基地与省内外消费地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生鲜连锁超市对接的网上直采系统,开展“网上农产品直销”和“时令产品预订”等,推进产品全程追溯,提高产品辨识度和品牌附加值。
4.开展O2O特色营销
依托商水“中国渔网之乡”“全国产粮先进县”等特色产业底蕴,加强我县特色农产品开发与文化创意等功能化创意的融合,开展O2O特色营销。在热门景区等游客集中区域,开设线上线下020体验店,统一品牌,统一标准,规范价格与服务,结合互联网应用场景新技术,消费者通过APP、微商或现场下单等多种方式实现高效购物。开展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在线个性化定制,从而带动不同规模企业从小作坊到大中型加工企业的电子商务转型升级。
5.加强跨境电商
依托河南自由贸易区建设,结合商水产业基础,借船出海、协同创新,推进跨境农村电商发展。加大对出口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自主品牌,通过自贸区这一平台将商水特色产品出口到更多的国家。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发展,完善跨境物流体系,拓展全球经贸合作,加强电子商务国际合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管理,促进信息网络畅通、跨境物流便捷、支付及结汇无障碍、税收规范便利、市场及贸易规则互认互通。加强外经和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鼓励开展服务贸易经营管理和跨境电商营销服务人员的培训,满足开放型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四)建立健县、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电商服务链。
全面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作,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依托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现代流通企业、电商龙头企业、乡镇商贸中心、专业物流配送企业等现有流通网络资源,大力实施信息化改造,形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共融局面,实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全覆盖;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实现“快递到镇、配送到村”,解决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物流通道。围绕商水农村电商发展要求,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建立起完整的电子商务服务业链条;与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安全、信用、认证、支付、物流等支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五)创新村点叠加,构建商水县域商贸流通综合体。
各乡村服务站点秉持“高质低价”的原则,为群众提供农产品代销,日用品、工业品代购,水电生活费用代缴,酒店、机票火车票、旅游服务代订,快递代收发、物流跟踪、商品质量监管、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商贸流通服务,塑造多多元化商贸流通综合体,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行“最后一公里”。
同时,与我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立战略合作,以“互联网+村点”模式为流通创新点,整合物流快递资源,在各村点开展共同配送服务,着力拓宽各乡镇(村)物流快递运输路径,间接带动县域经济提升。
(六)扶持与奖励并举,着力加快县域电商发展步伐。
根据《商水县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扶持补贴奖励办法》,围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电子商务线上平台建设、扶持电商主体、代运营奖励、完善仓储物流、打造电商品牌、培育电商人才、营造电商发展环境等,县政府通过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并安排配套资金,设立农村电商发展引导资金,以奖励、扶持的方式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时间初步定为三年。
三、保障措施
(一)尽快制定促进政策。
将“建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显著增长”作为构建商水县农村电子商务政策体系的重点,把商水县农村电子商务和扩大农村消费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政策突破口和示范果园,优先考虑在商水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实施政策创新。
(二)积极培育市场体系。
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政策引导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网络观念,强化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三)加强长效支撑体系建设。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有潜力、有能力的农民、农户等发放具备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专门贷款,通过补贴、贴息等方式协助商水电子商务用户、物流企业扩大市场,支持商水县农村电子商务用户、物流企业实现小规模社会化融资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流通企系统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加快推动商水县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金融的融合创新。
(四)促进企业融合发展。
截至2020年,实现行政村电子商务覆盖率达到100%。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的开发、扶持农村电子商务举措的制定,鼓励利用第三方平台服务提供商不断创新质优价廉的服务产品,鼓励开发面向农村电子商务需求的定制服务,帮助农民网商降低业务成本,鼓励网络平台进一步透明化,在平台上建设共享信息、知识和业务的“社区”,为业务链的拓展提供必要技术支撑与经验支持。
(五)资金保障
在网络覆盖、物流仓储、道路交通等电子商务配套支撑要素和专业人才引进和储备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并不断完善健全。县政府保持电子商务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安排专项资金和专门工作经费保障我县农村电商发展目标的实现和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六)考核机制
县委、县政府将电子商务工作纳入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年度考核评价指标,实行周汇报、月统计;每年评选“电子商务工作先进单位”、“农村电商发展先进乡镇”和“农村电商发展示范村”,同时要乡镇及有关部门加强领导、严明责任、狠抓落实,对推动电子商务工作不力的乡镇和部门将进行通报并问责。
商水县电子商务办公室
2019年1月2日